今年4月底,14頭可愛的黑乎乎的豬仔在科研工作者的期盼中誕生了。這可不是一般的豬!他們是克隆“蘇淮豬”。據悉,南京農業大學養豬研究所、淮安研究院,與江蘇省畜牧總站聯合利用體細胞克隆技術,進行不同“性別”的蘇淮豬和二花臉豬的混合移植。進行胚胎移植的3頭大白受體母豬先后順利分娩,共獲得14頭蘇淮仔豬,其中8頭蘇淮公豬和6頭蘇淮母豬,最重的1.5千克,最輕的0.335千克。
混合了兩個品種的移植,同時獲得蘇淮豬的公、母克隆后代,這是國內首次。南京農業大學養豬研究所黃瑞華教授表示,這充分證明,通過體細胞保存,可實現地方豬遺傳資源保護和利用以及優秀種豬個體的擴群。
蘇淮豬是以淮安市淮陰種豬場為基地,以南京農業大學為技術依托單位,會同淮安市農委、江蘇省畜牧總站等多家單位,歷時12年聯合攻關培育而成的畜禽遺傳資源新品種。黃瑞華介紹,作為大白豬和淮豬雜交選育而成的黑豬,蘇淮豬既保留了原始地方豬種淮豬的耐粗飼、肉質優的特性,又吸納了大白豬生長快、瘦肉較多的優點,是節糧、瘦肉型豬優秀品種,抗逆性強,耐粗飼,體質強健。
非洲豬瘟疫情襲來后,保護豬遺傳資源的需求更加迫切。南京農業大學淮安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李平華介紹,該院聯合江蘇省畜牧總站、淮安市農業農村局及淮陰區農業農村局,第一時間對淮陰新淮種豬場的蘇淮豬采取了生物保護措施,并兼顧了培育豬種蘇太豬的生物保種。“搶救性”地保存了蘇淮豬、蘇太豬等培育豬種DNA樣品約1000份,保存蘇淮豬體細胞35份、冷凍精液18份。
這些生物資源庫保存效果如何,是否具備生物復制能力?黃瑞華說,只有利用新技術成功復制,這些遺傳資源的保存才能為我國培育豬種持續選育與擴繁保駕護航。“近年來,地方豬種和培育豬種受疫病等因素影響,群體數量減少,我們想保護這些優秀遺傳資源,最大效率地提升保種和育種效率,所以想嘗試不同品種與不同性別的混合移植,看能否產下豬二代。”
黃瑞華團隊通過體細胞克隆測試,將供體分化的體細胞(如耳組織或胎兒分離培養的成纖維細胞)注射到去掉細胞核的卵母細胞中獲得重構胚胎,然后通過胚胎移植生產,確保其與供體細胞遺傳背景一致的克隆后代。
2021年1月,該團隊李平華與侯黎明副教授精心策劃,利用體細胞克隆技術首次將蘇淮豬和二花臉豬兩個性別的體細胞混合移植到5頭大白受體母豬,期望一次性獲得兩個品種兩個性別的克隆小豬。
“相較于體外受精和人工授精技術,細胞核移植技術不需要精子和卵子的結合,就可以保留供體細胞的所有遺傳物質,對個體進行復制。”侯黎明介紹。
4月27-29日,14頭蘇淮仔豬順利誕生,生長狀況良好。黃瑞華說,蘇淮豬公、母豬個體混合克隆成功,證明他們收集的遺傳素材具有活體可復制性;不同性別個體體細胞混合克隆成功,進一步提高了克隆效率,為優秀豬個體擴繁帶來了新希望。
畜禽遺傳資源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護國家農業安全、生態安全的重要戰略資源,是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我國是世界上豬遺傳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2021年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辦公室發布《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品種目錄(2021年版)》,收錄豬地方品種83個、培育品種25個、配套系14個。
江蘇省畜牧總站副站長貢玉清研究員說:“這些新品種和配套系多數基于我國地方豬遺傳資源進行培育,一定程度上是地方豬遺傳資源的保護與利用的延伸。它們不僅保留了我們地方豬種適應性強、耐粗飼、繁殖力高、肉質好等優良特性,同時又兼備了引入品種在生長肥育性狀和胴體瘦肉率方面的特點,大大豐富了我國豬遺傳資源,為我國豬的育種創造了新的遺傳素材”。
記者了解到,南京農業大學養豬研究所在黃瑞華帶領下長期從事地方豬遺傳資源的保護與利用工作,為二花臉豬、梅山豬、米豬、沙烏頭豬等資源保種場建設發揮了指導性作用。
養豬研究所分別在武進、昆山和海門建立了二花臉豬研發中心、梅山豬研發中心和沙烏頭豬研發中心,同時在南京農業大學淮安研究院建成生物資源保存與品種(系)創制中心。
據黃瑞華介紹,2018年非洲豬瘟疫情以來,團隊第一時間收集江蘇及周邊省份地方豬遺傳資源體細胞、精液、DNA等生物遺傳材料,采用超低溫冷凍技術等保護手段,開展了地方豬遺傳資源生物技術保護。
目前保存的遺傳資源生物材料涉及二花臉豬、梅山豬、嘉興黑豬等豬遺傳資源8個,收集DNA樣品3704份、體細胞樣品168份、冷凍精液106份,同時為淮豬、沙烏頭豬、玉江豬(玉山黑豬)及安慶六白豬進行了現場冷凍精液保存36份。
作為活體保護的補充方式,遺傳資源生物材料保存技術近年來取得突破,已成為地方豬遺傳資源保護及育種工作的有效手段。黃瑞華表示,此次蘇淮公豬和母豬同時克隆成功,證明收集豬遺傳資源的體細胞遺傳材料進行體細胞克隆,是完善豬遺傳資源保護體系、推動生豬種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但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首先要降低成本,本次克隆成功,其實是基于多項科研項目的支持才得以實現的,其中至少包括江蘇省地方豬遺傳資源遺傳材料保存與檢測項目、淮安市蘇淮豬生物技術保種工程項目、淮安黑豬地理標志保護工程項目、江蘇現代農業(生豬)產業技術體系項目和南京農業大學高層次人才引進項目等;更重要的是,大量的后續研究有待深入,例如,這些克隆豬能否像正常豬那樣獲得正常的生長與生產性能、能否繼續繁衍后代、其性能是否能夠正常遺傳,等等,都是值得進一步攻關研究的話題,所以真正產業化還任重道遠,但我們義不容辭。
課題組利用混合體細胞核移植技術克隆出的蘇淮豬幼仔。資料圖
混合了兩個品種的移植,同時獲得蘇淮豬的公、母克隆后代,這是國內首次。南京農業大學養豬研究所黃瑞華教授表示,這充分證明,通過體細胞保存,可實現地方豬遺傳資源保護和利用以及優秀種豬個體的擴群。
蘇淮豬是以淮安市淮陰種豬場為基地,以南京農業大學為技術依托單位,會同淮安市農委、江蘇省畜牧總站等多家單位,歷時12年聯合攻關培育而成的畜禽遺傳資源新品種。黃瑞華介紹,作為大白豬和淮豬雜交選育而成的黑豬,蘇淮豬既保留了原始地方豬種淮豬的耐粗飼、肉質優的特性,又吸納了大白豬生長快、瘦肉較多的優點,是節糧、瘦肉型豬優秀品種,抗逆性強,耐粗飼,體質強健。
非洲豬瘟疫情襲來后,保護豬遺傳資源的需求更加迫切。南京農業大學淮安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李平華介紹,該院聯合江蘇省畜牧總站、淮安市農業農村局及淮陰區農業農村局,第一時間對淮陰新淮種豬場的蘇淮豬采取了生物保護措施,并兼顧了培育豬種蘇太豬的生物保種。“搶救性”地保存了蘇淮豬、蘇太豬等培育豬種DNA樣品約1000份,保存蘇淮豬體細胞35份、冷凍精液18份。
這些生物資源庫保存效果如何,是否具備生物復制能力?黃瑞華說,只有利用新技術成功復制,這些遺傳資源的保存才能為我國培育豬種持續選育與擴繁保駕護航。“近年來,地方豬種和培育豬種受疫病等因素影響,群體數量減少,我們想保護這些優秀遺傳資源,最大效率地提升保種和育種效率,所以想嘗試不同品種與不同性別的混合移植,看能否產下豬二代。”
黃瑞華團隊通過體細胞克隆測試,將供體分化的體細胞(如耳組織或胎兒分離培養的成纖維細胞)注射到去掉細胞核的卵母細胞中獲得重構胚胎,然后通過胚胎移植生產,確保其與供體細胞遺傳背景一致的克隆后代。
2021年1月,該團隊李平華與侯黎明副教授精心策劃,利用體細胞克隆技術首次將蘇淮豬和二花臉豬兩個性別的體細胞混合移植到5頭大白受體母豬,期望一次性獲得兩個品種兩個性別的克隆小豬。
“相較于體外受精和人工授精技術,細胞核移植技術不需要精子和卵子的結合,就可以保留供體細胞的所有遺傳物質,對個體進行復制。”侯黎明介紹。
4月27-29日,14頭蘇淮仔豬順利誕生,生長狀況良好。黃瑞華說,蘇淮豬公、母豬個體混合克隆成功,證明他們收集的遺傳素材具有活體可復制性;不同性別個體體細胞混合克隆成功,進一步提高了克隆效率,為優秀豬個體擴繁帶來了新希望。
畜禽遺傳資源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護國家農業安全、生態安全的重要戰略資源,是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我國是世界上豬遺傳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2021年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辦公室發布《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品種目錄(2021年版)》,收錄豬地方品種83個、培育品種25個、配套系14個。
江蘇省畜牧總站副站長貢玉清研究員說:“這些新品種和配套系多數基于我國地方豬遺傳資源進行培育,一定程度上是地方豬遺傳資源的保護與利用的延伸。它們不僅保留了我們地方豬種適應性強、耐粗飼、繁殖力高、肉質好等優良特性,同時又兼備了引入品種在生長肥育性狀和胴體瘦肉率方面的特點,大大豐富了我國豬遺傳資源,為我國豬的育種創造了新的遺傳素材”。
記者了解到,南京農業大學養豬研究所在黃瑞華帶領下長期從事地方豬遺傳資源的保護與利用工作,為二花臉豬、梅山豬、米豬、沙烏頭豬等資源保種場建設發揮了指導性作用。
養豬研究所分別在武進、昆山和海門建立了二花臉豬研發中心、梅山豬研發中心和沙烏頭豬研發中心,同時在南京農業大學淮安研究院建成生物資源保存與品種(系)創制中心。
據黃瑞華介紹,2018年非洲豬瘟疫情以來,團隊第一時間收集江蘇及周邊省份地方豬遺傳資源體細胞、精液、DNA等生物遺傳材料,采用超低溫冷凍技術等保護手段,開展了地方豬遺傳資源生物技術保護。
目前保存的遺傳資源生物材料涉及二花臉豬、梅山豬、嘉興黑豬等豬遺傳資源8個,收集DNA樣品3704份、體細胞樣品168份、冷凍精液106份,同時為淮豬、沙烏頭豬、玉江豬(玉山黑豬)及安慶六白豬進行了現場冷凍精液保存36份。
作為活體保護的補充方式,遺傳資源生物材料保存技術近年來取得突破,已成為地方豬遺傳資源保護及育種工作的有效手段。黃瑞華表示,此次蘇淮公豬和母豬同時克隆成功,證明收集豬遺傳資源的體細胞遺傳材料進行體細胞克隆,是完善豬遺傳資源保護體系、推動生豬種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但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首先要降低成本,本次克隆成功,其實是基于多項科研項目的支持才得以實現的,其中至少包括江蘇省地方豬遺傳資源遺傳材料保存與檢測項目、淮安市蘇淮豬生物技術保種工程項目、淮安黑豬地理標志保護工程項目、江蘇現代農業(生豬)產業技術體系項目和南京農業大學高層次人才引進項目等;更重要的是,大量的后續研究有待深入,例如,這些克隆豬能否像正常豬那樣獲得正常的生長與生產性能、能否繼續繁衍后代、其性能是否能夠正常遺傳,等等,都是值得進一步攻關研究的話題,所以真正產業化還任重道遠,但我們義不容辭。
農先鋒網聲明:凡資訊來源注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站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文章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立即與網站(www.shuanniao.cn)聯系,本網站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