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保障糧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我們說要堅守耕地紅線,這個紅線不僅是數量上的,也是質量上的。要真正實現“藏糧于地”,首先要有高質量的耕地。我國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展了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那時候耕地松軟肥沃,有機質含量較高,土壤比較健康,田里到處可以看到蚯蚓。30多年過去了,我國的耕地質量發生了哪些變化,現在的耕地質量怎么樣呢?
楊海軍是黑龍江海倫市一家農民合作社的理事長,種了幾十年的地,前些年,他發現年年高產的黑土地,不管怎么施肥產量也上不去了。
同樣感到迷惑的還有湖南祁陽縣的種植大戶劉志華。作為種糧能手,他的稻谷經常是當地糧食收購企業的“搶手貨”。但是在2018年,劉志華卻遭遇到了“賣糧難”,稻谷收購價格從一斤1塊2跌到了8毛錢。
湖南省祁陽縣信合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劉志華說:“我也不知道為什么?我是種田的,反正年年都是這么種。”
年年都是這么種,為什么糧食卻發生變化了呢?農業農村部的調查顯示,和上世紀80年代相比,30年來,我國耕地的基礎地力下降了至少十個百分點。
農業農村部耕地質量監測保護中心副主任李榮說:“上世紀80年代水田和旱地,基礎地力水田大概在80%,旱地也可以達到60%,現在水田下降到60%,旱地基本上在40%,有些地方下降得更厲害,現在有很多畝產,大多數都是以化肥大量投入來支撐的,一旦化肥不投入了,很有可能地力就產不出來。”
化肥本身沒有問題,事實上它對糧食產量的貢獻高達50%以上,但是用得太多、用得不合理,長期下來就會引起耕地退化、地力下降。目前,我國耕地質量問題集中體現在“三片地”上,也就是南方耕地的酸化、北方耕地鹽堿化、東北黑土地的退化,這“三片地”的涉及面積已經達到6.6億多畝,也是耕地治理的重點區域。
2015年,原農業部啟動實施“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項目,黑龍江海倫市的試點面積有10萬畝,楊海軍的地也在其中。他還記得,那年秋天整地的時候,頭一個要求就是深翻耕地,把玉米秸稈粉碎還田,當時,這個做法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
這里的土地年年種莊稼,從來沒有深翻過,更別說秸稈還田。那為什么要這么做呢?中國科學院從1985年開始對黑土進行系統研究。他們發現,黑土退化的一個主要原因是黑土層有機質下降,幾十年的光種不養讓黑土變瘦了,而秸稈還田是增加土壤有機質最直接、最有力的辦法。但是長期的機械碾壓,讓這里的土壤形成了一個10到15公分的犁底層,它像一道墻一樣阻斷了水分、養分的吸收。
耕地深翻,打破犁底層,讓耕作層更深厚,同時秸稈粉碎還田,沒腐解之前,秸稈在土壤中相當于一個透水透氣的管,腐解之后,它又可以直接培肥土壤補充有機質。
2015年秸稈深翻還田之后,第二年春天,楊海軍發現地里的苗出得又齊又壯,這讓他對這塊黑土地有了新的期待。
耕地的退化緩慢不易覺察,它的治理同樣是個長期的過程。上世紀60年代,中國農科院就在湖南省祁陽縣建立紅壤實驗站,開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土壤酸化治理工作。紅壤是我國南方地區的重要土壤類型之一,具有酸性強、肥力較低的特點。近30年來,由于酸雨沉降,以及不合理施肥等原因,我國南方耕地呈現酸化加劇的趨勢。
中國農業科學院資源區劃所研究員張會民說:“現在有些區域,或者有些作物上,用的化肥過量,造成氮素在土壤里進行大量的硝化作用,這個過程是產酸的。”
在祁陽的紅壤實驗站,科研人員正在對一片玉米地的土壤進行取樣,將一片實驗地分成了多個區域,分別施用了含不同化學元素的肥料,另一片只施氮肥的區域,目前已經長不出作物了。
如果土壤本身重金屬含量很高又酸化嚴重,那么原來固定在土壤當中的一些重金屬就可能被激活,從而積累到農作物里引起重金屬超標。
張會民說:“要具備兩個因素,一個是土壤本身重金屬含量就非常高,再一個酸化非常嚴重的情況下,會發生這種極端的情況,這是點狀的分布,個別區域性的,所以酸化和重金屬超標不能簡單地畫等號。”
雖然土壤酸化可能危及糧食安全,帶來生態問題,但它也是可防可治的。祁陽紅壤實驗站的一項主要工作,就是通過長期對土壤的監測分析,找到適合的調理劑和有機肥料中和土壤的酸性,并向農民推廣。2018年冬閑時,在專家的指導下,劉志華在稻田里種上了大片的紫云英做綠肥,2020年開春施肥時,作為土壤酸化治理的示范戶,當地農業部門又為他免費提供了有機肥料和土壤調理劑。
2017年,湖南省在8個縣市區開展了果、菜、茶等經濟作物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工作,截至2019年,共下達補助資金1.45億元,2020年,他們新增了4個試點縣市區,對農民、政府采購,施肥設施建設等進行補助。
劉志華的早稻臨近收割的那段日子,他幾乎每天都要到地里去看看。經過兩年的土壤治理,2020年稻子長勢良好,劉志華對銷售很有信心。
和劉志華同樣感到踏實的還有黑龍江的楊海軍。以前只管種地收糧食,楊海軍從沒想過,黑土還有這么多說道。這幾年,在專家的指導下,他們不僅堅持秸稈深翻還田、有機肥替代化肥,還從單一種植大豆改成大豆玉米輪作,專家說這樣能夠有效減輕土壤的病蟲草害,讓土壤更健康。這兩年,楊海軍減少了化肥的用量,但地里的產量卻增加了。緊挨著它的一塊農田還沒有進行治理,地里的苗跟楊海軍家相比明顯有了差異。
耕地質量的提升并不容易,這是我國十多年堅持不懈,進行耕地質量建設和保護的成果。2014年,原農業部首次發布公報,公開了我國的耕地質量等級信息。2020年5月,農業農村部再次發布《2019年全國耕地質量等級情況公報》,對我國耕地質量的變化和現狀予以評價。這次評價是以現有耕地面積為基礎,在全國設置了20.3萬個調查網點,對涉及耕地質量的幾十個指標持續取樣分析,歷時兩年半得出的結果。這個結果顯示,2019年,全國耕地質量平均等級為4.76,比2014年提升了0.35個等級。
農業農村部耕地質量監測保護中心副主任李榮說:“把耕地質量分為1到10等,1等地是最好的,10等地是最差的,平均是5,4.76居于中等偏上水平。2014年的時候,全國耕地質量平均等級是5.11,這五年中,耕地質量提升了0.35個等級,一個等級相差100公斤,0.35個等級就是每畝提升了35公斤的糧食產能。”
耕地治理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論是耕地質量的提升,還是防治耕地退化,都需要在加強農田基礎建設的條件下,堅持用地養地相結合,久久為功。但是,近30年來,隨著農村勞動力大量外出,一家一戶養幾頭豬、種幾畝地這樣傳統的種養循環、用地養地的生產方式已經逐漸改變。同時,農民收入來源多元化,種地已經不是唯一甚至不是主要的收入,因此,如何調動農民用地養地的積極性,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農業農村部農田建設管理司副司長陳章全說:“耕地地力補貼怎么和耕地質量的提升來掛鉤,下一步也要探索,要完全靠國家來補也不現實,背不起,完全讓農民自己來掏也掏不起,國家的補貼和農民的出錢都要結合起來,要測算一下成本,有些措施要去試驗、示范帶動。要共同的、協同的措施,要把各方積極性都調動起來,要從技術、政策、機制上去構建,長期堅持下去,久久為功,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2020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保障糧食安全,關鍵在于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明年的八項重點任務之一就是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在對南方耕地和東北黑土進行治理的同時,北方鹽堿地的治理也在同步開展。比如,在試點的基礎上,2020年內蒙古自治區又投入2.48億元擴大試點范圍,在鹽堿地比較集中的五個旗縣開展鹽堿化耕地改良示范項目,希望以此來探索可復制的經驗,為內蒙古自治區1585.3萬畝鹽堿地的改良利用提供技術支撐和示范樣板。我們也要看到,耕地質量建設和保護是一項長期性、基礎性工作,它不像修橋鋪路那樣有直觀的成績,也不可能一勞永逸,而是需要堅持不懈,久久為功。保證耕地質量,我們的糧食安全才有堅實基礎。
楊海軍是黑龍江海倫市一家農民合作社的理事長,種了幾十年的地,前些年,他發現年年高產的黑土地,不管怎么施肥產量也上不去了。
同樣感到迷惑的還有湖南祁陽縣的種植大戶劉志華。作為種糧能手,他的稻谷經常是當地糧食收購企業的“搶手貨”。但是在2018年,劉志華卻遭遇到了“賣糧難”,稻谷收購價格從一斤1塊2跌到了8毛錢。
湖南省祁陽縣信合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劉志華說:“我也不知道為什么?我是種田的,反正年年都是這么種。”
年年都是這么種,為什么糧食卻發生變化了呢?農業農村部的調查顯示,和上世紀80年代相比,30年來,我國耕地的基礎地力下降了至少十個百分點。
農業農村部耕地質量監測保護中心副主任李榮說:“上世紀80年代水田和旱地,基礎地力水田大概在80%,旱地也可以達到60%,現在水田下降到60%,旱地基本上在40%,有些地方下降得更厲害,現在有很多畝產,大多數都是以化肥大量投入來支撐的,一旦化肥不投入了,很有可能地力就產不出來。”
化肥本身沒有問題,事實上它對糧食產量的貢獻高達50%以上,但是用得太多、用得不合理,長期下來就會引起耕地退化、地力下降。目前,我國耕地質量問題集中體現在“三片地”上,也就是南方耕地的酸化、北方耕地鹽堿化、東北黑土地的退化,這“三片地”的涉及面積已經達到6.6億多畝,也是耕地治理的重點區域。
2015年,原農業部啟動實施“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項目,黑龍江海倫市的試點面積有10萬畝,楊海軍的地也在其中。他還記得,那年秋天整地的時候,頭一個要求就是深翻耕地,把玉米秸稈粉碎還田,當時,這個做法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
這里的土地年年種莊稼,從來沒有深翻過,更別說秸稈還田。那為什么要這么做呢?中國科學院從1985年開始對黑土進行系統研究。他們發現,黑土退化的一個主要原因是黑土層有機質下降,幾十年的光種不養讓黑土變瘦了,而秸稈還田是增加土壤有機質最直接、最有力的辦法。但是長期的機械碾壓,讓這里的土壤形成了一個10到15公分的犁底層,它像一道墻一樣阻斷了水分、養分的吸收。
耕地深翻,打破犁底層,讓耕作層更深厚,同時秸稈粉碎還田,沒腐解之前,秸稈在土壤中相當于一個透水透氣的管,腐解之后,它又可以直接培肥土壤補充有機質。
2015年秸稈深翻還田之后,第二年春天,楊海軍發現地里的苗出得又齊又壯,這讓他對這塊黑土地有了新的期待。
耕地的退化緩慢不易覺察,它的治理同樣是個長期的過程。上世紀60年代,中國農科院就在湖南省祁陽縣建立紅壤實驗站,開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土壤酸化治理工作。紅壤是我國南方地區的重要土壤類型之一,具有酸性強、肥力較低的特點。近30年來,由于酸雨沉降,以及不合理施肥等原因,我國南方耕地呈現酸化加劇的趨勢。
中國農業科學院資源區劃所研究員張會民說:“現在有些區域,或者有些作物上,用的化肥過量,造成氮素在土壤里進行大量的硝化作用,這個過程是產酸的。”
在祁陽的紅壤實驗站,科研人員正在對一片玉米地的土壤進行取樣,將一片實驗地分成了多個區域,分別施用了含不同化學元素的肥料,另一片只施氮肥的區域,目前已經長不出作物了。
如果土壤本身重金屬含量很高又酸化嚴重,那么原來固定在土壤當中的一些重金屬就可能被激活,從而積累到農作物里引起重金屬超標。
張會民說:“要具備兩個因素,一個是土壤本身重金屬含量就非常高,再一個酸化非常嚴重的情況下,會發生這種極端的情況,這是點狀的分布,個別區域性的,所以酸化和重金屬超標不能簡單地畫等號。”
雖然土壤酸化可能危及糧食安全,帶來生態問題,但它也是可防可治的。祁陽紅壤實驗站的一項主要工作,就是通過長期對土壤的監測分析,找到適合的調理劑和有機肥料中和土壤的酸性,并向農民推廣。2018年冬閑時,在專家的指導下,劉志華在稻田里種上了大片的紫云英做綠肥,2020年開春施肥時,作為土壤酸化治理的示范戶,當地農業部門又為他免費提供了有機肥料和土壤調理劑。
2017年,湖南省在8個縣市區開展了果、菜、茶等經濟作物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工作,截至2019年,共下達補助資金1.45億元,2020年,他們新增了4個試點縣市區,對農民、政府采購,施肥設施建設等進行補助。
劉志華的早稻臨近收割的那段日子,他幾乎每天都要到地里去看看。經過兩年的土壤治理,2020年稻子長勢良好,劉志華對銷售很有信心。
和劉志華同樣感到踏實的還有黑龍江的楊海軍。以前只管種地收糧食,楊海軍從沒想過,黑土還有這么多說道。這幾年,在專家的指導下,他們不僅堅持秸稈深翻還田、有機肥替代化肥,還從單一種植大豆改成大豆玉米輪作,專家說這樣能夠有效減輕土壤的病蟲草害,讓土壤更健康。這兩年,楊海軍減少了化肥的用量,但地里的產量卻增加了。緊挨著它的一塊農田還沒有進行治理,地里的苗跟楊海軍家相比明顯有了差異。
耕地質量的提升并不容易,這是我國十多年堅持不懈,進行耕地質量建設和保護的成果。2014年,原農業部首次發布公報,公開了我國的耕地質量等級信息。2020年5月,農業農村部再次發布《2019年全國耕地質量等級情況公報》,對我國耕地質量的變化和現狀予以評價。這次評價是以現有耕地面積為基礎,在全國設置了20.3萬個調查網點,對涉及耕地質量的幾十個指標持續取樣分析,歷時兩年半得出的結果。這個結果顯示,2019年,全國耕地質量平均等級為4.76,比2014年提升了0.35個等級。
農業農村部耕地質量監測保護中心副主任李榮說:“把耕地質量分為1到10等,1等地是最好的,10等地是最差的,平均是5,4.76居于中等偏上水平。2014年的時候,全國耕地質量平均等級是5.11,這五年中,耕地質量提升了0.35個等級,一個等級相差100公斤,0.35個等級就是每畝提升了35公斤的糧食產能。”
耕地治理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論是耕地質量的提升,還是防治耕地退化,都需要在加強農田基礎建設的條件下,堅持用地養地相結合,久久為功。但是,近30年來,隨著農村勞動力大量外出,一家一戶養幾頭豬、種幾畝地這樣傳統的種養循環、用地養地的生產方式已經逐漸改變。同時,農民收入來源多元化,種地已經不是唯一甚至不是主要的收入,因此,如何調動農民用地養地的積極性,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農業農村部農田建設管理司副司長陳章全說:“耕地地力補貼怎么和耕地質量的提升來掛鉤,下一步也要探索,要完全靠國家來補也不現實,背不起,完全讓農民自己來掏也掏不起,國家的補貼和農民的出錢都要結合起來,要測算一下成本,有些措施要去試驗、示范帶動。要共同的、協同的措施,要把各方積極性都調動起來,要從技術、政策、機制上去構建,長期堅持下去,久久為功,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2020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保障糧食安全,關鍵在于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明年的八項重點任務之一就是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在對南方耕地和東北黑土進行治理的同時,北方鹽堿地的治理也在同步開展。比如,在試點的基礎上,2020年內蒙古自治區又投入2.48億元擴大試點范圍,在鹽堿地比較集中的五個旗縣開展鹽堿化耕地改良示范項目,希望以此來探索可復制的經驗,為內蒙古自治區1585.3萬畝鹽堿地的改良利用提供技術支撐和示范樣板。我們也要看到,耕地質量建設和保護是一項長期性、基礎性工作,它不像修橋鋪路那樣有直觀的成績,也不可能一勞永逸,而是需要堅持不懈,久久為功。保證耕地質量,我們的糧食安全才有堅實基礎。
農先鋒網聲明:凡資訊來源注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站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文章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立即與網站(www.shuanniao.cn)聯系,本網站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