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周懷宗)3月31日,中國農業農村低碳發展論壇暨第十六屆農業環境峰會在北京舉行。會上發布了《2023中國農業農村低碳發展報告》,這也是我國首個農業農村低碳發展報告。
中國農業農村低碳發展論壇暨第十六屆農業環境峰會。農科院供圖
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張興旺在峰會上表示,要科學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的農業產業體系,不斷加大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力度,積極穩妥推進農業農村減排固碳。
民以食為天,食物生產中的碳排放,是為了保障人類生存而產生的。《2023中國農業農村低碳發展報告》指出,我國農業碳排放是基礎性、生存性排放,同時在過去,以較低的農業碳排放強度,保障了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的穩定安全供給。報告援引了2014年的公開數據,數據顯示,我國農業生產總碳排放量為8.28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只占全國碳排放的6.7%,但農業生產總值占GDP總量的9.5%。也就是說,我國農業生產以1/16碳排放量,創造了近1/10的GDP。
從全球角度看,2014年,中國農業碳排放量占全球農業碳排放總量的13.6%,但養活了全球19%的人口,農業排放占比遠低于貢獻占比。同時,我國單位農業GDP碳排放、人均碳排放、人均農業人口碳排放等,均遠低于美國等發達國家。
《報告》認為,我國采取了一系列穩定糧食生產的政策措施和專項行動,這些措施和行動具有顯著的糧食增產和碳減排協同作用。在2003年以后,我國進入了糧食生產和碳排放的脫鉤期,表現為糧食產量快速增長,農業碳排放卻穩中有降,主要糧食作物碳排放強度呈下降趨勢。
《報告》還剖析了當前我國農業農村低碳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和挑戰,提出要全面貫徹落實《農業農村減排固碳實施方案》,協同推進豐產增效與綠色低碳發展,推進農業生態價值轉化,發揮可再生能源替代作用,增強農業發展韌性,完善農業低碳發展長效激勵機制,完善碳排放監測網絡和減排固碳核算評價體系。
在峰會上,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張興旺表示,希望中國農科院強化使命擔當,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示范推廣一批新模式,探索農業碳標簽、碳交易有效路徑,參與制定農業綠色低碳發展扶持政策,為促進農業綠色發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作出更大貢獻。
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吳孔明指出,《2023中國農業農村低碳發展報告》是中國農科院發布、國內首份農業農村領域低碳發展并持續跟蹤研究的報告,展現了我國農業農村綠色低碳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報告的發布,有助于搭建“政產學研用”平臺,持續發揮“智庫產品”作用,更好支撐政府決策,讓更多人關心和支持農業農村低碳發展,為建設農業強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中國工程院院士唐華俊表示,報告在提供重大科學研究結論、分析重大科學技術問題、總結有代表性低碳農業案例等方面成效卓著,同時他建議,未來仍要加強科學數據的積累和不斷更新、加強農業低碳技術的成效評估、加強農業低碳科研與產業的融合。
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所長張希良表示,報告提出了農業農村減排固碳的技術路線圖、施工圖和具體措施,為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學支撐,完善了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的政策體系和實施路徑,為構建農業農村減排固碳知識體系作出了良好的貢獻。
農業農村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站長嚴東權認為,報告的發布,有助于從戰略、操作、技術、政策四方面正確認識農業農村減排固碳工作,進一步堅定統籌協調推進穩糧增收與減排固碳信心,是貫徹落實發展生態低碳農業重要指示精神的具體行動,研究成果和意見建議能為各相關部門推進減排固碳工作提供決策參考。
編輯張樹婧
校對趙琳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