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間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的第一個五年,國際國內宏觀環境已經發生較深刻變化,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未來也面臨著更多挑戰和機遇。“十四五”期間,我國農業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推動我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農業高質量發展需要轉變農業增長方式。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和推動中國特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都需要加強引導和示范。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作為農業科技和農業產業示范者及農業現代化引領者,應繼續依靠科技創新驅動戰略,發揮好政府的引導作用、市場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企業的主體性作用和農民的參與性作用。“十四五”時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示范重點如下。
一、由單一農業科技示范轉變為區域農業技術集成創新的示范
目前,大部分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以引進新技術、新品種的農業科技示范為主,整合農業科技資源,發展區域主導產業,區域農業集成創新機制不完善。“十四五”時期,園區著力由單一的農業科技示范向區域農業集成創新轉變;由園區的自我循環向緊密結合區域發展的園區內外雙向循環轉變;由僅僅依賴引進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的示范向發展區域經濟的農業產業的示范轉變。今后國家農業科技園的科技示范要進一步突出智慧農業物聯網系統和數字鄉村有機結合示范。隨著網絡化、信息化和數字化在農業農村的普及,樹立發展新農業理念,專注于智能化農業、生態觀光農業、休閑農業、遠程農技推廣、遠程農業教育等相關的軟硬件設施開發,加大對病蟲害防范系統、自然災害預警系統的研發。加強園區科技人才、信息培訓交流基地的建設,使園區成為培養現代農業管理者、現代化農業生產者的教育培訓基地,加速農民知識化的進程。實現農業科技園區帶動區域農業集成創新和區域經濟發展。
二、結合國家糧食保障目標實施,推進發展生態高值糧食產業的示范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需穩定糧食生產數量、提高糧食品質、增加種糧效益,更需要轉變生產經營方式,從“溫飽型”糧食生產向“功能型”糧食生產轉變,從“高產”糧食產業定位向“生態高值”糧食產業定位轉變,從關注“糧食產量連增”向關注“糧食質量升級”轉變。所謂生態高值糧食產業是指充分應用現代技術及高新技術武裝起來的新型糧食產業,通過提升農業科技創新水平和提高糧食生產管理水平促進糧食產業的高值化和功能化,大幅度提高糧食產業的生產能力、產業化水平、競爭力和比較效益,從而實現糧食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要發揮好引領作用,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精細瞄準多元化、個性化、特殊化糧食消費需求,重點培育和發展專用糧食、功能糧食和品牌糧食產業。專用糧食是指研發高產優質的強筋小麥、青貯玉米等專用品種、抗旱節水的綠色新品種。功能糧食是將糧食產業融入大健康產業,通過高科技育種方法培育出富硒、富鋅、降血糖、降血壓、降血脂的作物新品種,以及通過生物營養技術強化小麥、玉米等重要糧食作物吸收微量礦物質元素的能力,可以起到防治“三高”疾病和減少心血管病、糖尿病等疾病風險的作用,提高國民的健康水平。品牌糧食則是增強品牌意識,將園區品牌與糧食產品品牌相結合,解決糧食品牌“小、散、亂”現象,打造一批信譽好、影響大的區域性糧食品牌。
三、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推進區域優勢特色產業的示范
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是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及產村融合的平臺和載體,更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有力支撐。鄉村振興中,產業興旺是重點。由于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區名優特產品不同,可以立足當地實際,抓住特色產業,點面結合,在農業產業新空間上取得新突破,形成一二三產業融合的鄉村產業發展網絡。東北地區的國家農業科技園要大力發展專用型玉米產業、優質專用水稻產業和高油大豆產業的示范。華北地區園區帶動周邊地區擴大優質小麥的種植面積,積極發展高蛋白大豆產業和肉牛肉羊產業;重點發展馬鈴薯和高粱、燕麥、蕎麥等保健型雜糧作物的示范,增加我國居民主食消費品種的多樣化。華中地區的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發展優質水稻、油菜、油茶、特色漁業、水產業等示范。華東和華南地區利用自身的沿海優勢,園區面向港澳臺、日韓、東南亞和歐美市場,通過建立高標準設施化栽培和工廠化規模養殖為主的高科技農業示范基地,重點發展蔬菜、水果、花卉、名特優水產養殖等產業示范,促進其規模化生產。西南地區園區要改良品種,培育名牌,開展柑橘、蔬菜、花卉、中藥材、茶葉、蠶桑等優勢特色產業的示范,不斷推動當地農業結構調整和區域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形成。西北地區加快發展優質棉花、糖料、水果、中藥材、牧草等具有傳統優勢的產品生產示范,實行原產地保護制度,加強市場營銷和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暢通運輸渠道,提高西部地區特色農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
四、結合不同類型園區聯動,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四級聯動”示范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就開始現代農業園區的實踐和探索,現已經形成以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科技園區、現代農業示范區為主體的園區體系,園區數量多、類型豐富。構建國家、省(區)、市、縣梯次推進的現代農業園區“四級聯動”建設體系。通過不斷推動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與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的交流合作與協同發展,促進各方面效益最大化,實現產業增效與農民增收的“雙贏”。具體來說,一是加強產業聯動,同一區域且主導產業相同的園區之間各自可以發揮好比較優勢,各有側重,形成合理的產業分工體系,從而提升區域內的產業競爭力,并更容易形成有影響力的區域性品牌。二是加強信息和人才聯動。切實加強園區之間的信息共享和人才交流,建立平臺,互相學習交流先進管理經驗和理念。
五、結合培育新型農村科技示范戶,推動園區進行農村雙創示范
近年來,在國家支持農業農村發展政策拉動下,農民工、大學生返鄉人數逐年增加。據農業農村部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底時,農民工返鄉創業人數累計超過450萬,約占農民工總數的2%;截至2019年11月,全國農民工、大學生返鄉創業創新人員達到850萬,在鄉創業創新人員共計3100萬。然而,在創業初期可能面臨著創業資金不足、技能不熟練等問題。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可以拓展功能,培育新型農村科技示范戶,將園區打造成農村創新創業的示范陣地,把園區的先進技術和經營理念轉化為現實的社會生產力。首先,提供優惠政策、技術幫助、市場信息、專家咨詢、項目合作、銷售支持等多方面服務,吸引農民來園區創業和學習各種農業技術。其次,集中培訓資源,增強培訓效果。切實了解農民的農業技術需求,完善培訓內容,開展貼合實際的教育培訓,提高農民的創新創業技能和綜合素養。同時借助于園區具有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功能,培養既有豐富的農業技能,又有過硬實踐經驗的新型農村科技示范戶。農業科技示范戶回鄉發揮骨干帶頭作用,積極傳授學到的農業知識和技術,形成“科技帶園區、園區帶大戶、大戶帶農民”的運作模式。
作者:蔣和平 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二級教授
本文是作者2021年11月25日第21屆中國農業園區會議論壇所做的主題報告內容摘編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