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三農”工作已進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發展階段。在此過程中,科學把握以下關系,有利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行穩致遠。
國際比較與中國特色的關系
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首先是個農業農村發展問題,因此與推進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相似之處,只不過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對推進農業農村發展的要求更高而已。但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又不是一個簡單的農業農村發展問題,它是從傳統農業農村向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現代農業農村的全面轉變過程,表現為國家(或地區,下同)追趕、達到或保持世界農業農村發展先進水平(或領先狀態,下同)的努力,相當于參與國家之間推進農業農村發展的馬拉松賽。我國在多大程度上實現了農業農村現代化,不僅要與我國過去發展比較,更要與世界農業農村發展的先進水平比較。鑒于各國農業農村現代化有其共同規律和趨勢,情況更是如此。因此,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水平如何,不僅取決于本國農業農村發展狀況,還取決于世界農業農村發展的先進水平如何。農業農村發展世界先進水平的“潮漲潮落”,會對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相對水平形成反向作用。如在衡量農業農村發展狀況時,許多人喜歡將農業勞動生產率或其增長率作為重要衡量指標之一;但在研究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狀況時,將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與美、日或法、德等發達國家農業勞動生產率進行比較,更能反映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實際水平。
同時,各國資源稟賦、國情農情、地理區位甚至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類型特征的不同,也會對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路徑、重點、方式甚至目標要求形成較大影響。因此,在我國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要注意結合新發展階段的時代要求和國情農情,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本質特征、共同趨勢與國情農情、資源稟賦的有機結合。不顧這些條件簡單進行國際比較,有時顯得武斷,缺少合理性。如根據FAO資料,已經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美國、德國、法國、日本2018年農業勞均耕地面積分別為74公頃、22.4公頃、27.2公頃和1.82公頃,均明顯高于我國農業勞均耕地面積0.64公頃的水平。因此,簡單要求到2035年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達到這些農業發達國家的水平,屬于不切實際的苛求。因此,研究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問題時,既要重視國際比較和國際經驗借鑒,更要強調中國特色和自身競爭優勢的培育,避免輕視中國特色導致對先行模式“照搬照抄”、對發達國家農業農村現代化“東施效顰”的問題。
何況,美國等先發型現代化國家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往往更多呈現自然演化和階段遞進特征;而像我國這樣的農業農村現代化后發型國家,往往更多地需要把先發型國家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階段繼起過程,轉化為我國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空間并存和過程疊加特征。這也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所在。因此,在像我國這樣的后發型農業農村現代化國家,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往往更多帶有產業融合,經濟、社會、文化、生態融合,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融合發展特征,更多需要將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一起設計、一并推進,推動其耦合共生、協調互動,協同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的關系
長期以來,關于農業現代化問題的研究一直是農業農村經濟研究的熱點問題。關于農村現代化問題的研究則少得多,已有研究主要是結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展開的。黨的十九大報告部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時,首次提出要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這對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或農村現代化研究提出了強烈的時代要求,還賦予了其新的使命和時代內涵。黨的十九大以來,這方面的研究迅速增加,但在總體上尚待進一步破題,亟待深入分析、深化研究,增強服務宏觀決策和鄉村振興實踐的能力。在此方面,首先需要科學回答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到底應該呈現什么關系。
農業農村現代化不是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的簡單相加,而是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的乘積,是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融合互補的現代化,是農業作為產業現代化與農村作為區域現代化的有機結合體。要注意農業現代化是農業農村現代化之“根”。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只能加強農業現代化,不宜減弱農業現代化,更不能將農業現代化置于無足輕重的地位。離開了農業現代化,也就無所謂農業農村現代化。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要注意加強農業現代化這個“本”,在強化糧食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保障的同時,順應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和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的要求,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農業或農產品需求側管理,加強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建設,完善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可持續推進機制,持續做好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的文章。
但是,農業農村現代化又不能簡單等同于農業現代化,農村現代化的發展狀況對農業農村現代化也有舉足輕重的影響。農村現代化既包括“物”的現代化,又包括“人”的現代化,還包括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農村現代化應該是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位一體”的現代化,而非某一方面單方突進的現代化。鑒于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發展的根本目的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應該將推進農村居民生活品質的現代化作為“本”,將農村居民素質和人口結構的現代化作為“魂”。從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要求來看也是如此。因為農村居民生活品質的現代化,不僅在相當程度上折射了農村基礎設施、人居環境和公共服務的支撐狀況,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通過提升鄉村的生產功能和激發鄉村的生活、生態、文化功能,增強廣大農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情況;農村現代化應是農村高質量發展和農村居民高品質生活的有機結合。推進農村居民素質和人口結構的現代化,不僅有利于激發農村居民參與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增強農業農村自我發展能力;還有利于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疏通城市人口、人才下鄉帶動鄉村人才振興的通道。
提升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與堅持底線思維的關系
在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過程中,提升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是個發展問題;但又必須強調底線思維,有效防范和化解各類可能出現的重大經濟社會風險,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行穩致遠。后者又是個安全問題。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要注意堅守以下兩大底線。
第一,確保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作為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保障糧食安全始終是中國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隨著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的深入推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與實現糧食安全爭奪資源、要素的競爭不斷加劇。但無論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還是什么其他戰略,都只能加強、不能動搖實現糧食安全的根基。當然,確保糧食安全也要創新思路,將“藏糧于地、藏糧于民”與保護主產區和種糧農民從事糧食生產經營的積極性結合起來,將加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同加強糧食綜合流通能力、優化糧食市場宏觀調控有機結合起來,將發揮糧食主產區骨干作用同強化糧食主銷區、產銷平衡區在維護國家糧食安全中的責任結合起來,將提升糧食產業鏈供應鏈基礎能力和現代化水平同糧食產業鏈供應鏈減損降耗結合起來。要結合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糧食安全產業帶建設,完善農業結構調整推進機制,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前提下,順應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需求,引導更多的耕地和資源支持棉、油、糖、肉蛋奶等重要農產品生產和流通能力建設。
第二,防止發生規模性返貧現象。當前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堅實支撐。但是,擺脫貧困也有“創業易,守成難”的問題。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之國內體制性、周期性、結構性因素的疊加影響,發展環境的不穩定不確定性明顯加大,容易增加脫貧戶、脫貧地區返貧風險。特別是許多脫貧地區,隨著特色農業和鄉村產業發展規模的擴張,產業同質競爭不斷加劇,質量、效益、競爭力下降問題凸顯,容易因產業資金鏈斷裂、營銷渠道不暢、品牌建設內卷、市場拓展難度加大,出現區域性、規模性產業滑坡和農戶減收風險,增大出現規模性返貧現象的可能性。因此,從“十四五”開始,要更加重視共同富裕,并實現到2025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到2035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等目標,必須著力做好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文章,確保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決不能出問題。同時,積極健全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幫扶機制,從制度上有效遏制規模性返貧現象的發生。
(作者系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所副所長、研究員)
來源:鄉村發現 微信公眾號
國際比較與中國特色的關系
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首先是個農業農村發展問題,因此與推進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相似之處,只不過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對推進農業農村發展的要求更高而已。但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又不是一個簡單的農業農村發展問題,它是從傳統農業農村向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現代農業農村的全面轉變過程,表現為國家(或地區,下同)追趕、達到或保持世界農業農村發展先進水平(或領先狀態,下同)的努力,相當于參與國家之間推進農業農村發展的馬拉松賽。我國在多大程度上實現了農業農村現代化,不僅要與我國過去發展比較,更要與世界農業農村發展的先進水平比較。鑒于各國農業農村現代化有其共同規律和趨勢,情況更是如此。因此,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水平如何,不僅取決于本國農業農村發展狀況,還取決于世界農業農村發展的先進水平如何。農業農村發展世界先進水平的“潮漲潮落”,會對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相對水平形成反向作用。如在衡量農業農村發展狀況時,許多人喜歡將農業勞動生產率或其增長率作為重要衡量指標之一;但在研究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狀況時,將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與美、日或法、德等發達國家農業勞動生產率進行比較,更能反映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實際水平。
同時,各國資源稟賦、國情農情、地理區位甚至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類型特征的不同,也會對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路徑、重點、方式甚至目標要求形成較大影響。因此,在我國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要注意結合新發展階段的時代要求和國情農情,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本質特征、共同趨勢與國情農情、資源稟賦的有機結合。不顧這些條件簡單進行國際比較,有時顯得武斷,缺少合理性。如根據FAO資料,已經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美國、德國、法國、日本2018年農業勞均耕地面積分別為74公頃、22.4公頃、27.2公頃和1.82公頃,均明顯高于我國農業勞均耕地面積0.64公頃的水平。因此,簡單要求到2035年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達到這些農業發達國家的水平,屬于不切實際的苛求。因此,研究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問題時,既要重視國際比較和國際經驗借鑒,更要強調中國特色和自身競爭優勢的培育,避免輕視中國特色導致對先行模式“照搬照抄”、對發達國家農業農村現代化“東施效顰”的問題。
何況,美國等先發型現代化國家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往往更多呈現自然演化和階段遞進特征;而像我國這樣的農業農村現代化后發型國家,往往更多地需要把先發型國家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階段繼起過程,轉化為我國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空間并存和過程疊加特征。這也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所在。因此,在像我國這樣的后發型農業農村現代化國家,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往往更多帶有產業融合,經濟、社會、文化、生態融合,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融合發展特征,更多需要將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一起設計、一并推進,推動其耦合共生、協調互動,協同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的關系
長期以來,關于農業現代化問題的研究一直是農業農村經濟研究的熱點問題。關于農村現代化問題的研究則少得多,已有研究主要是結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展開的。黨的十九大報告部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時,首次提出要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這對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或農村現代化研究提出了強烈的時代要求,還賦予了其新的使命和時代內涵。黨的十九大以來,這方面的研究迅速增加,但在總體上尚待進一步破題,亟待深入分析、深化研究,增強服務宏觀決策和鄉村振興實踐的能力。在此方面,首先需要科學回答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到底應該呈現什么關系。
農業農村現代化不是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的簡單相加,而是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的乘積,是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融合互補的現代化,是農業作為產業現代化與農村作為區域現代化的有機結合體。要注意農業現代化是農業農村現代化之“根”。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只能加強農業現代化,不宜減弱農業現代化,更不能將農業現代化置于無足輕重的地位。離開了農業現代化,也就無所謂農業農村現代化。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要注意加強農業現代化這個“本”,在強化糧食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保障的同時,順應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和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的要求,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農業或農產品需求側管理,加強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建設,完善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可持續推進機制,持續做好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的文章。
但是,農業農村現代化又不能簡單等同于農業現代化,農村現代化的發展狀況對農業農村現代化也有舉足輕重的影響。農村現代化既包括“物”的現代化,又包括“人”的現代化,還包括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農村現代化應該是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位一體”的現代化,而非某一方面單方突進的現代化。鑒于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發展的根本目的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應該將推進農村居民生活品質的現代化作為“本”,將農村居民素質和人口結構的現代化作為“魂”。從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要求來看也是如此。因為農村居民生活品質的現代化,不僅在相當程度上折射了農村基礎設施、人居環境和公共服務的支撐狀況,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通過提升鄉村的生產功能和激發鄉村的生活、生態、文化功能,增強廣大農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情況;農村現代化應是農村高質量發展和農村居民高品質生活的有機結合。推進農村居民素質和人口結構的現代化,不僅有利于激發農村居民參與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增強農業農村自我發展能力;還有利于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疏通城市人口、人才下鄉帶動鄉村人才振興的通道。
提升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與堅持底線思維的關系
在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過程中,提升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是個發展問題;但又必須強調底線思維,有效防范和化解各類可能出現的重大經濟社會風險,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行穩致遠。后者又是個安全問題。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要注意堅守以下兩大底線。
第一,確保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作為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保障糧食安全始終是中國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隨著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的深入推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與實現糧食安全爭奪資源、要素的競爭不斷加劇。但無論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還是什么其他戰略,都只能加強、不能動搖實現糧食安全的根基。當然,確保糧食安全也要創新思路,將“藏糧于地、藏糧于民”與保護主產區和種糧農民從事糧食生產經營的積極性結合起來,將加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同加強糧食綜合流通能力、優化糧食市場宏觀調控有機結合起來,將發揮糧食主產區骨干作用同強化糧食主銷區、產銷平衡區在維護國家糧食安全中的責任結合起來,將提升糧食產業鏈供應鏈基礎能力和現代化水平同糧食產業鏈供應鏈減損降耗結合起來。要結合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糧食安全產業帶建設,完善農業結構調整推進機制,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前提下,順應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需求,引導更多的耕地和資源支持棉、油、糖、肉蛋奶等重要農產品生產和流通能力建設。
第二,防止發生規模性返貧現象。當前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堅實支撐。但是,擺脫貧困也有“創業易,守成難”的問題。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之國內體制性、周期性、結構性因素的疊加影響,發展環境的不穩定不確定性明顯加大,容易增加脫貧戶、脫貧地區返貧風險。特別是許多脫貧地區,隨著特色農業和鄉村產業發展規模的擴張,產業同質競爭不斷加劇,質量、效益、競爭力下降問題凸顯,容易因產業資金鏈斷裂、營銷渠道不暢、品牌建設內卷、市場拓展難度加大,出現區域性、規模性產業滑坡和農戶減收風險,增大出現規模性返貧現象的可能性。因此,從“十四五”開始,要更加重視共同富裕,并實現到2025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到2035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等目標,必須著力做好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文章,確保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決不能出問題。同時,積極健全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幫扶機制,從制度上有效遏制規模性返貧現象的發生。
(作者系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所副所長、研究員)
來源:鄉村發現 微信公眾號
農先鋒網聲明:凡資訊來源注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站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文章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立即與網站(www.shuanniao.cn)聯系,本網站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