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一直是農村資金來源的重要渠道,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與新時代農村金融創新具有高度契合性,鄉村振興離不開金融創新的支持,同時也可以反過來促進農村金融的發展。農村金融創新與鄉村振興的相互促進和有機統一,將有力推動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一方面,農村金融創新通過提供新的金融產品、支付方式和融資渠道,優化農村市場的資源配置,提升農村經濟的風險管理水平,推動農村經濟有序運行,是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和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鄉村振興擴大農村實體經濟總量,拓展農村金融的市場容量,為農村金融創新奠定堅實經濟基礎。
在傳統金融模式下,農村地區特別是貧困地區資金外流明顯,導致農村資本結構性短缺,出現“融資難”“融資貴”等現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村地區金融和經濟的發展,不利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推動鄉村振興,農村經濟結構在調整優化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新的金融需求,為滿足這些新需求,農村金融創新在科技結算方式、普及程度、融資服務模式等方面都呈現出全新的特點。
一是科技性。通過廣泛應用已有金融業領域的先進技術,完善農村金融市場的制度、產品和金融模式,提升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便捷性和有效性。其中,移動金融和互聯網金融的廣泛應用,有助于為農村提供成熟的金融技術和便捷的金融基礎設施,為今后一段時期推動農村金融創新提供持續動力。
二是普惠性。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金融創新的主要目的,是促進適當有效的農村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的推廣應用,使其普及到整個農村地區,以可負擔的成本滿足農村經濟主體的金融需求。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就明確指出,穩妥擴大農村普惠金融改革試點,推出更多免抵押、免擔保、低利率、可持續的普惠金融產品。伴隨著農村改革的不斷推進,農民名下的宅基地、林地等可以通過金融創新產品實現融資,最終激活農村潛在的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推動鄉村振興持續發展。
三是融合性。鄉村振興的基礎是產業振興,隨著新的金融科技的廣泛應用,新時期的農村金融創新更多體現在促進金融服務與農村產業的深度結合上,著重于實現金融與農村生產要素融合、產業融合,進一步改善農村金融生態,為鄉村振興提供有效金融支持。
四是市場導向。在鄉村振興戰略引導下,金融創新的方向是有效引入社會資本,擴大農業投資,發揮市場導向,通過金融市場的價格機制有效調節農村金融機構與農村主體的市場行為。市場能激發出經濟活動參與者的創新熱情,不斷創造出新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當然,農村金融創新也離不開政府的有力支持,但政府的工作重點是快速推進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相關的政策改革,最終目的還是要通過市場力量引進符合要求的農業生產組織和金融機構,注入社會資本,盤活農村集體資源,提升農業生產效率,促進農村市場經濟的發展。
農村金融創新有助于激活農民增收致富的內生能力,提升農業生產效率,為促進農業實現規模化和現代化提供充足的社會資本和金融資本。農村金融機構要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通過創新助力農村經濟長遠發展,為推進鄉村振興提供持續資金保障。
加強信用制度建設。信用制度是金融的基礎,通過建立良好的農村信貸擔保機制、信用評級機制和信用增級機制,促進農村金融機構改革,大幅減少農村低收入人群的金融服務成本。提升農村產業項目融資、資產證券化融資等直接融資模式比例,更大程度匯聚社會資本,切實緩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實現農業集約化生產和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村共享發展和共同富裕。
有序推進農業保險創新。在面對疫情、自然災害等沖擊時,農村金融監管應具有包容性,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在信貸規模、利率定價等方面適當降低對農村地區的要求,支持支柱產業鏈上的龍頭企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盡快脫離困境,同時建立風險防控協同機制,保障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有序推進農業保險產品的創新,加強農村保險業同其他金融機構風險的橫向管理,推出創新性保險產品,完善特色產業保險、指數保險等農業保險品種,拓展保險在災害救助和社會風險管理等方面的功能,提高農民的抗風險能力。加強巨災保險和政策性農業保險創新,拓寬風險的縱向分散渠道,降低農村風險管理成本,保證農村地區經濟長遠發展。
加強金融模式創新,引導資金流入農村。大力推進直接融資模式創新。充分盤活用好集體所有的閑置房屋和山林、池塘等資源,結合各地歷史人文等區域特色,積極發展新產業新業態,吸引外部資金進入鄉村。大力加強間接融資模式的靈活轉換。緊密圍繞農業合作社和農業組織的金融服務需求,培育小額信貸、保險和儲蓄相結合的金融創新機制,構建多層次的農村金融資產結構,形成涵蓋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的金融資產服務體系,讓農民資產配置具備可選擇性,激發農民投資活力。推進農村地區供應鏈金融創新,提升農村物流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促進農村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提高農產品輸出速度和運轉效率。
推進農村金融工具創新。推廣移動金融等金融科技,加強鄉村綠色信貸服務水平。在短期內,金融創新產品的使用可能會提高農村金融機構的經營運作成本,但長期卻有利于農村經濟秩序的平穩運行和可持續發展,提高農村金融機構的潛在收益,為鄉村振興提供穩定的金融基礎條件。
普及農村基層金融知識教育培訓。重視農村地區金融機構鄉鎮營業網點金融人才隊伍的建設,培養和引進一批扎根鄉村的金融人才隊伍。同時,加強金融知識宣傳和金融知識培訓,提高農民金融知識和誠信意識。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金融意識的提高能激勵農民靈活配置資金,優化金融投資行為和重視金融安全問題。推廣農村普惠金融和金融技術教育,讓更多農民更好更快地適應新型農業和現代化農業發展的要求,提高獲得穩定收入的能力,加快鄉村振興的進程。
(作者:胡國生,系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中南民族大學分中心研究員)
在傳統金融模式下,農村地區特別是貧困地區資金外流明顯,導致農村資本結構性短缺,出現“融資難”“融資貴”等現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村地區金融和經濟的發展,不利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推動鄉村振興,農村經濟結構在調整優化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新的金融需求,為滿足這些新需求,農村金融創新在科技結算方式、普及程度、融資服務模式等方面都呈現出全新的特點。
一是科技性。通過廣泛應用已有金融業領域的先進技術,完善農村金融市場的制度、產品和金融模式,提升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便捷性和有效性。其中,移動金融和互聯網金融的廣泛應用,有助于為農村提供成熟的金融技術和便捷的金融基礎設施,為今后一段時期推動農村金融創新提供持續動力。
二是普惠性。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金融創新的主要目的,是促進適當有效的農村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的推廣應用,使其普及到整個農村地區,以可負擔的成本滿足農村經濟主體的金融需求。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就明確指出,穩妥擴大農村普惠金融改革試點,推出更多免抵押、免擔保、低利率、可持續的普惠金融產品。伴隨著農村改革的不斷推進,農民名下的宅基地、林地等可以通過金融創新產品實現融資,最終激活農村潛在的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推動鄉村振興持續發展。
三是融合性。鄉村振興的基礎是產業振興,隨著新的金融科技的廣泛應用,新時期的農村金融創新更多體現在促進金融服務與農村產業的深度結合上,著重于實現金融與農村生產要素融合、產業融合,進一步改善農村金融生態,為鄉村振興提供有效金融支持。
四是市場導向。在鄉村振興戰略引導下,金融創新的方向是有效引入社會資本,擴大農業投資,發揮市場導向,通過金融市場的價格機制有效調節農村金融機構與農村主體的市場行為。市場能激發出經濟活動參與者的創新熱情,不斷創造出新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當然,農村金融創新也離不開政府的有力支持,但政府的工作重點是快速推進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相關的政策改革,最終目的還是要通過市場力量引進符合要求的農業生產組織和金融機構,注入社會資本,盤活農村集體資源,提升農業生產效率,促進農村市場經濟的發展。
農村金融創新有助于激活農民增收致富的內生能力,提升農業生產效率,為促進農業實現規模化和現代化提供充足的社會資本和金融資本。農村金融機構要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通過創新助力農村經濟長遠發展,為推進鄉村振興提供持續資金保障。
加強信用制度建設。信用制度是金融的基礎,通過建立良好的農村信貸擔保機制、信用評級機制和信用增級機制,促進農村金融機構改革,大幅減少農村低收入人群的金融服務成本。提升農村產業項目融資、資產證券化融資等直接融資模式比例,更大程度匯聚社會資本,切實緩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實現農業集約化生產和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村共享發展和共同富裕。
有序推進農業保險創新。在面對疫情、自然災害等沖擊時,農村金融監管應具有包容性,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在信貸規模、利率定價等方面適當降低對農村地區的要求,支持支柱產業鏈上的龍頭企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盡快脫離困境,同時建立風險防控協同機制,保障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有序推進農業保險產品的創新,加強農村保險業同其他金融機構風險的橫向管理,推出創新性保險產品,完善特色產業保險、指數保險等農業保險品種,拓展保險在災害救助和社會風險管理等方面的功能,提高農民的抗風險能力。加強巨災保險和政策性農業保險創新,拓寬風險的縱向分散渠道,降低農村風險管理成本,保證農村地區經濟長遠發展。
加強金融模式創新,引導資金流入農村。大力推進直接融資模式創新。充分盤活用好集體所有的閑置房屋和山林、池塘等資源,結合各地歷史人文等區域特色,積極發展新產業新業態,吸引外部資金進入鄉村。大力加強間接融資模式的靈活轉換。緊密圍繞農業合作社和農業組織的金融服務需求,培育小額信貸、保險和儲蓄相結合的金融創新機制,構建多層次的農村金融資產結構,形成涵蓋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的金融資產服務體系,讓農民資產配置具備可選擇性,激發農民投資活力。推進農村地區供應鏈金融創新,提升農村物流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促進農村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提高農產品輸出速度和運轉效率。
推進農村金融工具創新。推廣移動金融等金融科技,加強鄉村綠色信貸服務水平。在短期內,金融創新產品的使用可能會提高農村金融機構的經營運作成本,但長期卻有利于農村經濟秩序的平穩運行和可持續發展,提高農村金融機構的潛在收益,為鄉村振興提供穩定的金融基礎條件。
普及農村基層金融知識教育培訓。重視農村地區金融機構鄉鎮營業網點金融人才隊伍的建設,培養和引進一批扎根鄉村的金融人才隊伍。同時,加強金融知識宣傳和金融知識培訓,提高農民金融知識和誠信意識。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金融意識的提高能激勵農民靈活配置資金,優化金融投資行為和重視金融安全問題。推廣農村普惠金融和金融技術教育,讓更多農民更好更快地適應新型農業和現代化農業發展的要求,提高獲得穩定收入的能力,加快鄉村振興的進程。
(作者:胡國生,系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中南民族大學分中心研究員)
農先鋒網聲明:凡資訊來源注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站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文章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立即與網站(www.shuanniao.cn)聯系,本網站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