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3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開題(21ZDA071)暨“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研討會在浙江大學北京研究院舉行。研討會上,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副部長、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理事長仇保興,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后凱,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兼黨委書記劉守英進行了精彩的主旨發言。
【縣城視界·名家觀點】是浙江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微信平臺“縣城視界”專欄的系列專題,旨在分享相關領域專家學者的觀點論見。本期分享劉守英教授“從城鄉二分到城鄉融合”主旨演講的講話稿。此文將城鄉融合作為城鄉轉型的新階段、新形態,深度解構了當前中國城鄉轉型以及推進城鄉融合方面面臨的困境和未來的發展路徑。
一、從城鄉二分法到城鄉連續體
在國內和國際上通用已久的城鄉二分法,并沒有統一的劃分城市和鄉村的標準,只在社會類型、社會團結方式、社會心理等社會層面上,強調城、鄉的差異與對立。這種傳統的城鄉二分法帶來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發展主義:城市主義和鄉村主義。前者暗含了城鎮優于鄉村的假設,強調城市化是一種不可避免的發展趨勢,發展的目標應以城市化為主;后者的核心則是反對城市化進程,認為鄉村生活才是美好寧靜的理想生活,因此必須停止城鎮的擴展、將建筑限制在明確定義的區域內,以此保護農村免受城市擴張和城市生活方式的侵襲。
從政策后果來看,基于城鄉二分法這一傳統范式,“城市主義”要求社會治理和政策制定以滿足城市需要為目標,因此鄉村處于從屬和被動付出的地位;“鄉村主義”則只看到鄉村生活的美好恬靜,忽視了普遍存在的貧困和歧視問題。因此,不管是“城市主義”還是“鄉村主義”,都是將城市和鄉村視為獨立割裂的個體,認為兩者存在對立關系,而忽視了城市與鄉村間的整體性與連續性。
基于以上批判,學界提出了城鄉連續體的概念體系。與城鄉二分法不同,城鄉連續體不是從簡單的二元視角區分城市和鄉村,而是認為在完全農村地區和完全城市化地區之間存在一個以連續等級呈現的連續體,所有人類社區都置在連續體的某個點上。它的表現方式有以下三點:一是鄉村產業不斷復興,非農人口向鄉村流動,社會設施和自然設施等不斷融合,城鄉呈現融合狀態;二是城鄉社會特征重疊,人口密度、人際關系、產業發展、精神狀態等城鄉特征界限變得模糊;三是城鄉關系發生變化——鄉村不僅是食物的重要生產地,也逐漸變成提供公共品的主要場所。城鄉互動日益增強,從對立競爭走向融合互補。
此外,城鄉連續體還呈現出以下四個特征:其一,由于郊區在環境、產業、基礎設施等方面對人口的吸引力逐漸增強,廣闊的城市郊區和農村地區成為人口遷移的新方向。其二,大都市區內形成產業鏈,城鄉經濟相互依存。其三,鄉村產業結構非農化、多樣化趨勢明顯,鄉村產業結構趨同于城市地區。其四,城鄉之間收入水平、生活幸福感、生活質量差距也進一步縮小。
二、城鄉融合是城鄉轉型的形態
城鄉融合是城鄉轉型的一個階段和形態,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都經歷過或正在經歷這一階段。
從美國來看,城鄉連續體可分為都市區(中心城市、郊區)和非都市區(鄉村和小城鎮)。20世紀初期,特別是戰后,美國郊區繁榮發展,意味著單向城市化思維開始轉變為城鄉融合。這一時期,美國郊區人口的總量和人口增長率逐漸高于中心城市和鄉村地區;城市中心成為人口凈遷出地,而郊區成為了凈遷入地;大都市區內部的就業分布也主要位于非中心城區;同時,中心城市與郊區的收入差距發生扭轉。到了20世紀末期,由于移民流動的變化,美國的鄉村和小城鎮開始復蘇,非都市區的人口遷入量與都市區人口遷入量趨同;鄉村經濟開始呈現出多樣性的特征;鄉村產業的非農化趨勢明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減少。
從英國來看,城鄉連續體被劃分為以下幾類:農村(農村人口大于80%)、大鄉村(農村人口占比50%-79%)、有顯著鄉村區域的城市(農村人口26%-49%)、有城市和鎮的城市、小城市群、以及大都市城市。英國城鄉融合在人口方面的主要特征包括大城市人口大量流失、鄉村和小城鎮人口增長明顯;在經濟和產業方面則表現為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減少、鄉村地區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不小的比重、鄉村地區經濟活動豐富且產業結構復雜等。
三、中國城鄉轉型中的城鄉融合困境
目前,中國城鄉轉型以及推進城鄉融合面臨以下幾個困境。
第一,中國城鄉格局發生變化,城鎮人口比重已由1953年的13.26%躍升至2020年的63.89%(圖1)。
第二,人戶分離加劇。七普的調查數據顯示,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我國人戶分離人口增長88.52%,市轄區內人戶分離情況更為嚴重。
第三,人口流向發生變化。人口進一步向東部發達省份和核心城市群都市圈集聚,北方人口向南方遷移;中西部地區省會城市吸引力增強;人口省內流動規模占比顯著增加,省內流動人口分布存在分化,以農民工為主的流動人口加快回流。
第四,“農二代”引發了代際革命,成為“離土出村不回村”的一代。近年來,農二代已成為中國境內勞動力遷移的主力軍,跨省遷移、舉家遷移的比例不斷增加,且他們的經濟社會特征已基本完成了城市化。從就業特征來看,相比于他們的父輩,一方面,“農二代”工作時長有所降低,更愿意追求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另一方面,“農二代”受教育程度顯著提升,也正因此,他們從事的行業多在制造業和服務業,而非建筑業。從生活消費習慣來看,有數據表明,80后“農二代”僅將30%收入匯回家鄉,這表明他們的工資更多在城市中消費。此外,從跨省婚姻增加、在城市中關系網絡增強、在城市交社保的比例增加等方面都可以看出,“農二代”正逐漸與鄉村疏離。
第五,縣城正在高度分化。具體表現為:縣域人口增長緩慢;南部沿海經濟區人口比重大,增長快;各經濟區第二產業發展迅速等。
四、政策思考
第一,要構建新型城鄉關系,必須要著力破除城鄉二分思維。
第二,對于城鄉融合這一新形態新階段,尤其是其理論和基本特征,需要更為深入的研究。
第三,中國的城鄉融合階段在制度、人口規模、城市化模式、鄉村發展模式等方面都有著特殊性,這些值得學者進行深入剖析。
第四,對于縣城的未來不能武斷下結論,農民的去處應當取決于農民的意愿。
【縣城視界·名家觀點】是浙江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微信平臺“縣城視界”專欄的系列專題,旨在分享相關領域專家學者的觀點論見。本期分享劉守英教授“從城鄉二分到城鄉融合”主旨演講的講話稿。此文將城鄉融合作為城鄉轉型的新階段、新形態,深度解構了當前中國城鄉轉型以及推進城鄉融合方面面臨的困境和未來的發展路徑。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教授劉守英
一、從城鄉二分法到城鄉連續體
在國內和國際上通用已久的城鄉二分法,并沒有統一的劃分城市和鄉村的標準,只在社會類型、社會團結方式、社會心理等社會層面上,強調城、鄉的差異與對立。這種傳統的城鄉二分法帶來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發展主義:城市主義和鄉村主義。前者暗含了城鎮優于鄉村的假設,強調城市化是一種不可避免的發展趨勢,發展的目標應以城市化為主;后者的核心則是反對城市化進程,認為鄉村生活才是美好寧靜的理想生活,因此必須停止城鎮的擴展、將建筑限制在明確定義的區域內,以此保護農村免受城市擴張和城市生活方式的侵襲。
從政策后果來看,基于城鄉二分法這一傳統范式,“城市主義”要求社會治理和政策制定以滿足城市需要為目標,因此鄉村處于從屬和被動付出的地位;“鄉村主義”則只看到鄉村生活的美好恬靜,忽視了普遍存在的貧困和歧視問題。因此,不管是“城市主義”還是“鄉村主義”,都是將城市和鄉村視為獨立割裂的個體,認為兩者存在對立關系,而忽視了城市與鄉村間的整體性與連續性。
基于以上批判,學界提出了城鄉連續體的概念體系。與城鄉二分法不同,城鄉連續體不是從簡單的二元視角區分城市和鄉村,而是認為在完全農村地區和完全城市化地區之間存在一個以連續等級呈現的連續體,所有人類社區都置在連續體的某個點上。它的表現方式有以下三點:一是鄉村產業不斷復興,非農人口向鄉村流動,社會設施和自然設施等不斷融合,城鄉呈現融合狀態;二是城鄉社會特征重疊,人口密度、人際關系、產業發展、精神狀態等城鄉特征界限變得模糊;三是城鄉關系發生變化——鄉村不僅是食物的重要生產地,也逐漸變成提供公共品的主要場所。城鄉互動日益增強,從對立競爭走向融合互補。
此外,城鄉連續體還呈現出以下四個特征:其一,由于郊區在環境、產業、基礎設施等方面對人口的吸引力逐漸增強,廣闊的城市郊區和農村地區成為人口遷移的新方向。其二,大都市區內形成產業鏈,城鄉經濟相互依存。其三,鄉村產業結構非農化、多樣化趨勢明顯,鄉村產業結構趨同于城市地區。其四,城鄉之間收入水平、生活幸福感、生活質量差距也進一步縮小。
二、城鄉融合是城鄉轉型的形態
城鄉融合是城鄉轉型的一個階段和形態,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都經歷過或正在經歷這一階段。
從美國來看,城鄉連續體可分為都市區(中心城市、郊區)和非都市區(鄉村和小城鎮)。20世紀初期,特別是戰后,美國郊區繁榮發展,意味著單向城市化思維開始轉變為城鄉融合。這一時期,美國郊區人口的總量和人口增長率逐漸高于中心城市和鄉村地區;城市中心成為人口凈遷出地,而郊區成為了凈遷入地;大都市區內部的就業分布也主要位于非中心城區;同時,中心城市與郊區的收入差距發生扭轉。到了20世紀末期,由于移民流動的變化,美國的鄉村和小城鎮開始復蘇,非都市區的人口遷入量與都市區人口遷入量趨同;鄉村經濟開始呈現出多樣性的特征;鄉村產業的非農化趨勢明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減少。
從英國來看,城鄉連續體被劃分為以下幾類:農村(農村人口大于80%)、大鄉村(農村人口占比50%-79%)、有顯著鄉村區域的城市(農村人口26%-49%)、有城市和鎮的城市、小城市群、以及大都市城市。英國城鄉融合在人口方面的主要特征包括大城市人口大量流失、鄉村和小城鎮人口增長明顯;在經濟和產業方面則表現為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減少、鄉村地區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不小的比重、鄉村地區經濟活動豐富且產業結構復雜等。
三、中國城鄉轉型中的城鄉融合困境
目前,中國城鄉轉型以及推進城鄉融合面臨以下幾個困境。
第一,中國城鄉格局發生變化,城鎮人口比重已由1953年的13.26%躍升至2020年的63.89%(圖1)。
圖1 歷次人口普查城鄉人口
資料來源:第七次人口普查
資料來源:第七次人口普查
第二,人戶分離加劇。七普的調查數據顯示,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我國人戶分離人口增長88.52%,市轄區內人戶分離情況更為嚴重。
第三,人口流向發生變化。人口進一步向東部發達省份和核心城市群都市圈集聚,北方人口向南方遷移;中西部地區省會城市吸引力增強;人口省內流動規模占比顯著增加,省內流動人口分布存在分化,以農民工為主的流動人口加快回流。
第四,“農二代”引發了代際革命,成為“離土出村不回村”的一代。近年來,農二代已成為中國境內勞動力遷移的主力軍,跨省遷移、舉家遷移的比例不斷增加,且他們的經濟社會特征已基本完成了城市化。從就業特征來看,相比于他們的父輩,一方面,“農二代”工作時長有所降低,更愿意追求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另一方面,“農二代”受教育程度顯著提升,也正因此,他們從事的行業多在制造業和服務業,而非建筑業。從生活消費習慣來看,有數據表明,80后“農二代”僅將30%收入匯回家鄉,這表明他們的工資更多在城市中消費。此外,從跨省婚姻增加、在城市中關系網絡增強、在城市交社保的比例增加等方面都可以看出,“農二代”正逐漸與鄉村疏離。
第五,縣城正在高度分化。具體表現為:縣域人口增長緩慢;南部沿海經濟區人口比重大,增長快;各經濟區第二產業發展迅速等。
四、政策思考
第一,要構建新型城鄉關系,必須要著力破除城鄉二分思維。
第二,對于城鄉融合這一新形態新階段,尤其是其理論和基本特征,需要更為深入的研究。
第三,中國的城鄉融合階段在制度、人口規模、城市化模式、鄉村發展模式等方面都有著特殊性,這些值得學者進行深入剖析。
第四,對于縣城的未來不能武斷下結論,農民的去處應當取決于農民的意愿。
農先鋒網聲明:凡資訊來源注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站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文章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立即與網站(www.shuanniao.cn)聯系,本網站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